在江山市峡口镇三卿口村,青山绿水环绕间,古老的制瓷技艺如潺潺溪流,悠悠传承了数百年。三卿口传统制瓷工艺非遗传承人毛添乐就出生在这片瓷文化浸润的土地上,家中世代以烧制陶瓷为生,这份技艺基因也融入了他的血脉。
“00后”毛添乐从小就对制瓷充满了好奇,看着家中长辈们在陶轮前熟练地塑形,窑炉里熊熊烈火煅烧出精美的瓷器,他的心中便埋下了一颗制瓷的种子。真正让他踏上系统学习制瓷之路的,是他遇到了师傅黄洪益。
毛添乐正式拜师黄洪益。
展开剩余77%师傅认真教授毛添乐制瓷技艺。
黄洪益是江山三卿口传统制瓷工艺的大家,他的制瓷技艺精湛,对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苛的要求。毛添乐初见黄洪益时,他正专注地在陶坯上雕刻花纹,那一刀一划,仿佛赋予了泥土生命。毛添乐当即拜入黄洪益门下,决心学好这门古老的技艺。
学艺的日子是艰辛的。最初,毛添乐只能从最基础的练泥开始学起。制瓷的泥料需要反复捶打、揉搓,以去除其中的杂质和气泡,保证质地均匀。这看似简单的练泥活,却让毛添乐吃尽苦头。他的手掌磨出了一层又一层的老茧,胳膊也常常酸痛得抬不起来。但师傅黄洪益从不心软,他告诉毛添乐:“练泥是制瓷的根基,根基不牢,后面的活儿都做不好。”
在练泥的过程中,毛添乐逐渐掌握了不同泥料的特性。他知道了哪种泥适合做薄胎瓷,哪种泥适合做厚重的摆件。随着技艺的提升,他开始学习拉坯。拉坯是制瓷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之一,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和精湛的手法。在陶轮上,那团柔软的泥料在毛添乐的手中却像个调皮的孩子,怎么也不听使唤。他一次次地尝试,一次次地失败,看着一次次变形的陶坯,他心中满是沮丧。
毛添乐上山挖制陶泥土。
黄洪益看出了他的心思,耐心地指导他:“拉坯就像与人相处,要了解它的脾气,顺着它的性子来。手要稳,心要静。”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毛添乐不断地摸索和实践,终于能够拉出形状规整、线条流畅的陶坯了。
接下来是雕刻和上釉。雕刻需要有深厚的绘画功底和精湛的刀法,上釉则要掌握好釉料的浓度和涂抹的技巧。毛添乐白天跟着师傅学习,晚上回到家中刻苦练习绘画和刀法。他在继承家传烧制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向各位师傅请教学习,结合个人在陶瓷烧制实践中的感悟,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艺。
毛添乐全神贯注雕刻成品,额头上冒着汗珠。
毛添乐在烧制瓷器。
然而,传承制瓷技艺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制瓷工艺面临着诸多挑战。毛添乐和师傅黄洪益深知,如果不改变,这门古老的技艺将面临失传风险。
他们决定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毛添乐发挥自己的创意,将现代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元素融入到陶瓷作品中。他的作品既蕴含文化内涵,又实现了器型美与工艺美的完美结合。但创新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每一次尝试都可能面临失败。有一次,毛添乐为了烧制一件新设计的作品,尝试了多种釉料配方和烧制温度,但烧出来的成品却总是不尽如人意。
黄洪益鼓励他:“每次失败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我们的技艺就是在不断的尝试和改进中传承下来的。”在师傅的鼓励下,毛添乐仔细分析每一次失败的原因,不断调整配方和工艺。
毛添乐对待作品很认真,总是一遍又一遍检查,并总结得失。
师徒二人的努力终见成效。毛添乐所创的作品多次在比赛中获奖,并被衢州市博物馆、龙泉青瓷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永久收藏。
毛添乐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被评为江山市乡村工匠。“我既是一名手艺人,也是一名‘守’艺人。”如今,毛添乐和师傅黄洪益依然坚守在三卿口的制瓷工坊里。他们带领一群年轻的学徒,将这门古老的制瓷技艺传承下去。在他们的努力下,江山三卿口传统制瓷工艺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如同窑炉中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了传统技艺的传承之路。
毛添乐深知传承的重要性深圳配资网站,空闲之余会给小朋友讲述陶瓷的历史。
发布于:河北省华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